29家企业实现多渠道摘牌,未来更多摘牌相关政策有望加速落地
1911月,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副主任孙念瑞在2020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,“自2019年以来,证监会将完善退市制度,作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 2019年,共有18家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实现退出。 近两年共强制除名25人,超过2006年以来强制除名总数”。
据<证券日报>报道,截至今年11月20日,已有16家公司被迫退出市场,其中9家为面值摘牌,6家为金融摘牌,1家为标准摘牌;此外,13家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摘牌,其中重组上市7家,清型资产置换6家。 也就是说,年内,退市公司的数量已达29家。
“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,反映出退市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。”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仲云在接受<证券日报>采访时表示,16家退市公司中有10家是制造业,2家是信息传输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,1家是建筑业,1家是房地产,1家是电力,热力,燃气和供水,1家是一体化。 从行业分布来看,近三分之二的A股退市公司来自制造业,反映了当前整个制造业,尤其是气候较低的传统制造业。 截至10月,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保持负值。 虽然今年的疫情爆发可能会对这些退市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,但其核心原因是自身长期经营不善,在疫情爆发前,这些退市公司业绩持续不佳,其中有一半以上被迫退出市公司正在摘牌,说明投资者“用脚投票”这一市场化测试机制发挥了作用。
根据《证券日报》(securities daily)的数据,自去年11月以来,中央当局和监管机构至少三次提到了“除名”一词。 全面改革中央委员会在11月2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《完善上市公司除名机制实施方案》,指出要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方向,完善除名标准,简化除名程序,拓宽多种退出渠道,严格监督除名,完善定期退出机制;11月10日,中国证监会召开动员部署会议,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,要求严格退市监管,完善退市标准,简化退市程序;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11月12日召开专题会议,提到将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,深化登记制,退市,长期投资者等关键制度改革。
“一系列政策信号显示,常态化退市机制建设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,随着登记制度改革的推进,更多的退市相关政策有望在未来加速落地。” 董仲云认为。
“劣质”上市公司去营销对实现适者生存和新陈代谢有何意义? 董仲云认为,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。 在通过IPO登记制度改革,引进更多优质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,必须完善退市制度,从市场上清除“劣质”公司。 否则,如果资本市场“不能进出”,虽然整体规模越来越大,但大量上市公司占据市场资源,却不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,只会拖累市场的整体效率。
“未来,随着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,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可能会逐步增加,从而带动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断提高,为A股的长期走势创造有利条件,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。” 董仲云说道。
《证券日报》刘向东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易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补充说,未来,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对资本市场加强信息披露尤为重要,因此“劣质”上市公司将被淘汰。 而且,登记制度下的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不再具有稀缺价值,因此发展不好的上市公司只能顺应市场退出,从而使资本市场自然形成良性的价格发现机制。为投资者提供获得价值投资的场所。
关于投资者如何警惕个股退市风险,董仲云建议投资者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坚持价值投资理念,选择基本面支持良好的股票作为投资标的。 避免玩坏股甚至ST股。 此外,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基金、资管产品等形式在A股市场进行更多的投资,通过多元化减少“踩雷”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