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赌式卖壳风险敞露获利回吐不说还可能血本无归
卖货时,拍胸脯说物廉价美,买贵补差价!
等到保质期临近,质量问题暴露,索赔风险就在眼前。
记者注意到,个别上市公司大股东正面临这样的窘境:当初急于回笼资金,签下业绩对赌协议出让股权。如今回头一看,感觉身体被掏空……
近期公告拟“投靠”央企中国节能的铁汉生态,此前引入国资战投时就涉及对赌事项。
2018年12月、2019年4月,公司实控人刘水向深圳国资旗下两家机构分别转让铁汉生态5%(后因可转债转股降至4.86%)、5%的股权,获得约8.7亿元救急款。彼时,刘水承诺,铁汉生态2019年至2021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.5亿元、10.8亿元及11.9亿元。
计划不如变化快。根据业绩预告,铁汉生态预计2019年归母净利润为-8.88亿元,与承诺的6.5亿元差了蛮多,且公司预计2020年一季度亏损1.95亿元至2亿元,今年业绩能否兑现需打个大问号。
一个愿买,一个愿赌
出售股份绑定业绩承诺的做法,可以追溯到2017年中超控股的易主案例,时任大股东中超集团作出了为期5年的业绩对赌,系A股首例对赌式卖壳。但后来,因买方鑫腾华资金链紧张及其他原因,该交易实际并未完成。
但这并不妨碍效仿者跟进。2018年开始,松发股份、合力泰、智慧松德、天银机电等不少公司实控人,均在控股权转让交易中设定了对赌条款。
一个愿买,一个愿赌,看似地位平等,实则话语权高低有别。
“2017年前后,由于去杠杆等宏观环境发生变化,控股权交易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,买家的话语权提升。在股权转让时设置业绩承诺,也是买家基于风控保障。从不同的业绩对赌设计看,买家的诉求有所差异,有的只需要保障基本的业务稳定性,有的则要求有一定的业绩增长。”市场人士分析说。
看来,业绩对赌主要是为“防雷”,但期待值各不相同。仔细翻看对赌条款,有激进有保守。
保守型:如松发股份的卖壳交易,原控股股东作出承诺,2018年至2020年净利润均不低于3000万元,公司2017年盈利4575万元。由此可见,该公司的业绩对赌只是基本的“防雷”属性,新实控人希望在三年内保持经营相对稳定,对标的资产业绩增长并没有过高期待。
激进型:合力泰,总对价达32亿元,原控股股东文开福承诺上市公司2018年至2020年业绩逐年递增,承诺净利润总计不低于44.6亿元,堪称“Plus”版卖壳!
再如,天银机电向佛山南海金控出售控股权后,承诺上市公司2019年至2021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.5亿元、1.65亿元、1.815亿元。
另如,智慧松德易主佛山公控时,原实控人承诺,以6000万净利润为基准,上市公司在2019-2021年经审计净利润年增长率应不低于5%,且2021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不低于7800万元。
简而言之,激进型的对赌模式更像是资产重组交易,希望标的资产业绩稳定且有所增长。实际上,这种模式面临的风险可不小。
翻阅这些公司的补偿条款,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:补偿金额=(承诺业绩-实现业绩)/累积承诺业绩×标的股权转让对价。
举个例子,套用以上公式估算,2019年度,铁汉生态实控人刘水需向深圳国资旗下机构补偿多少呢?约达4.6亿元。而刘水整个转让股份交易进账才8.7亿元。
身体可能被掏空?
数学优秀的朋友也许会问:那理论上,如果对赌期内上市公司业绩为零,原实控人不得把转让款全部还回去?万一上市公司在业绩承诺期内巨亏,难不成原大股东还要倒贴?
倒没有那么残酷。
对赌条款设有兜底条款:转让方的补偿金额以标的股份的转让价格为限。因此,最极端的情形是,原实控人须将股权转让款全部“获利回吐”,而上市公司已是别人家的了。
那么,2018、2019年度对赌卖壳的公司,原实控人究竟有无“补差价”风险?数据如下:
合力泰:原实控人承诺2018、2019和2020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3.56亿元、14.92亿元和16.11亿元。公司2018年度盈利13.58亿元,精准过线;2019年业绩快报预计盈利14.97亿元,刚好踩线。
天银机电:按业绩承诺,2019年净利润应不低于1.5亿元,实际2019年度盈利1.41亿元,缺口约0.9亿元。
智慧松德:按业绩承诺,2019年净利润应不低于6300万元,业绩快报显示2019年净利润1725万元,差额4575万元。
松发股份:承诺业绩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,公司2018年盈利3762万元,2019年前三季度盈利2965万元。
客观地说,各位也休怪实控人夸海口,毕竟宏观环境复杂多变。而且,哪个卖瓜的不自夸?
出让控股权的实控人,多半是当时资金链出现了一定问题,为尽快、最大化地获取纾困资金,彼时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判断肯定会偏乐观一些。
业内人士提醒,业绩对赌作为交易对价的“多退少补”机制,看似平等,实则暗藏风险。一旦对赌业绩完成比例低,业绩承诺方需要按比例退还交易对价,后续容易引发纠纷。买卖双方还是应当审慎决策,充分评估潜藏的风险因素。
